推荐

qrc
 
首页 > 工作研究 > 心得体会 >

生态科普摄影:科学的记录和艺术的写实

媒体:中国科学报  作者:李秋弟
专业号:余江帆 2012/3/2 10:37:02

 

 

 

 

现在,数字相机已经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开始把它作为工作与学习的重要工具。用数字相机记录和反映自然生态与科技科研领域的生活,已经成为大众化摄影的重要方面,而以自然界生物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学习、探讨和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生态摄影,已经有了一支初具规模的队伍。就科普工作而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也是把科学与艺术、科学与人文思想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利条件。抓住这个契机,充分调动和引导这种群众参与性很高的科学文化活动,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会起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笔者这几年做了一些科技方面,特别是信息科技方面的普及工作,也做了一些有关数字摄影,特别是生态摄影方面的普及工作,对于科普摄影的一些原则和拍摄技巧也作过一些思考与探讨。笔者认为,就科普题材的生态摄影而言,就是要崇尚自然,真实客观地表现自然生态和各种生物,使这种摄影作品成为“科学的记录”和“艺术的写实”。这应该成为一个科普摄影创作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其中“崇尚自然”、“真实客观地表现自然”的精神,至少应该有以下几层意思:

 

一、摄影的环境要真实

 

只有深入自然之中,科普摄影作品才能够有真实可信的氛围。如果生态摄影拍摄的生物不是生活在它生活的典型自然环境之中,它的科学价值甚至审美价值都会大打折扣。例如,一张野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照片与它们被关在动物园笼子中的照片,一张“原汁原味”的照片和一张经过PS的照片,其科学价值显然是不能等量齐观的。笔者在十渡的河滩上抓拍的《窥伺》,主角是距离很近的一只青蛙和一只蟋蟀在对视,其环境中的卵石野草一概是完全的“原生态”,所以有很多朋友认为这张照片既很真实,又很有视觉冲击力,能够引起人们对自然界的进一步思索。

 

二、拍摄主体的状态要真实

 

拍摄昆虫时切忌人工布景,把它们捉到室内摆布也不是好办法,应该尽量拍摄自然生态中的“活标本”,尽量不要人为制造环境与状态的“死标本”。即使是对这些照片进行加工再创作时,也必须注意它的实际比例与环境的真实。

 

当然,到自然环境中去拍摄生物(包括拍摄昆虫),是有一定难度的,有时甚至还会有一定的危险。所以,首要的是要注意安全。摄影时要注意安全第一,一定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摄影创作。

 

三、拍摄后的编辑处理不能失实

 

生态摄影照片的后期编辑,必须要注意的是保存真实的影像,实际上它就是科学纪实摄影。所以,只可微调对比度、亮度,或进行纯粹意义上的剪裁,而绝不能做更换背景和移动像素等处理。例如,绝对不应该让死的标本飞到天上去,或者把某一种昆虫图像和与它们根本不搭界的环境“捏合”在一起。

 

四、照片说明要科学、准确

 

近年来的生态摄影图片说明时而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是挺漂亮的照片,却配上了一个错误的说明。例如,有些报刊发表的照片把“连翘花”说成“迎春花”,把食蚜蝇注解为“小蜜蜂”。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即使是国内的科技类专业报刊,有时也不能“免俗”,导致错误的信息大面积传播,造成不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求知的受众,也降低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程度。究其原因,在于有些摄影者,尤其是科普工作者和媒体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有待于完善、科学素养还有待于提高。

 

另外,有些局部特写生态照片如果不配说明,就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感知,例如笔者拍摄的一幅郁金香花蕊,就与许多其他品种郁金香的花蕊有很大区别,如果在题目上把它写明,就可在传播美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科学知识——看照片的人就会了解到,原来郁金香的花蕊也有这种形状和这种颜色的。否则,许多人就不知道照片上的东西为何物。

 

这种写实与艺术的结合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生态领域的科普摄影应该是真实、艺术地反映自然,而不应该是人为地扭曲自然。

 

阅读 303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江西省林业科技培训中心 运营:江西林科网
京ICP备05067984号-13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