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qrc
 

林科专家建言资政国家公园

媒体: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专业号:梅泥 2022/1/8 13:24:55

经过多年体制试点实践,2021年10月12日,中国正式设立首批国家公园,未来还将分阶段设立更多国家公园,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修复。

国家公园从选址设计到规划布局,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到生态系统修复,从科研监测到建设管理……广大科研工作者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决策咨询和科技支撑作用。国家公园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吸纳专家学者智慧,推动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和管理。今天,我们整理分享中国林科院8位专家学者的观点,以期能对我国国家公园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依法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

何友均,中国林科院科信所林业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在国家公园研究领域开展了许多创新性研究,承担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系统服务形成的多尺度特征与驱动机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补偿与管理体系研究”等多项自然保护地科研课题。

他认为,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建成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要规范国家公园设立标准和程序,整合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构建主体明确、责任清晰、相互配合的国家公园中央和地方协同管理机制。

何友均说,我国虽然在自然保护领域出台了相关法律制度,但是在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方面仍然亟待加强法律保障。他建议,要强化依法治园理念,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出台《国家公园法》及配套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要探索和创新国家公园执法体制,建立警务合作机制,加强综合执法监督,推动建立由纪检监察、检察院、法院、公安、林草、国家公园等多部门参与的司法协作机制,有序推进普法执法,为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

同时,要创新国家公园社区协调发展新机制。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国家公园内的社区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妥善处理好国家公园保护和社区原住民的关系,重视原住民在国家公园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建设入口社区、特色小镇等实行相对集中居住等方式,探索协议保护等多元化保护模式,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引导当地居民、专家学者、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国家公园建设。

推进国家公园智慧化管理

李迪强,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首席专家、国家林草局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作为国家公园评估专家,他参加了大熊猫、神农架、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实地评估工作。

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改革工作启动以前,李迪强所在的研究团队就在三江源、神农架、祁连山等区域开展了20多年的生物多样性综合调查。近年来,他们对三江源棕熊、祁连山雪豹、秦岭大熊猫、神农架金丝猴和海南长臂猿等旗舰物种进行了系统监测研究,在国家林草局保护地司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支持下,建立了全国林草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为建立看得见野生动植物、管得住人的“互联网+国家公园”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

李迪强建议,要利用现代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和平台,监管主要生态系统和旗舰物种的动态,提升国家公园的智慧化管理水平。国家公园应建立无人机为主的样线监测体系和巡护体系,通过无人机温感镜头和多光谱等数据采集设备,建立无人机监测技术规划,推动建立植被、野生植物和人为干扰的监测体系及以红外相机为主的实时传输野生动物监测体系,并对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以期达到通过AI智能分析平台,可以实时对国家公园内野生动植物的声音、图像和视频信号进行解译。

同时,要突破智慧国家公园建设关键技术,利用已有的智能监测设备和人工地面监测,建立大数据平台,推动相关数据的集成和共享,提供给国家公园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社区活动以及游客。在此基础上,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目标导向的管理活动、以干扰控制为问题导向的管理活动和基于制度和职责导向的内部管理活动结合起来,提出基于大数据国家公园管理场景应用和服务关键技术问题,开发中国国家公园智慧管理综合服务平台。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李意德,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森林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林草局森林碳汇研究与实验中心副主任。他承担了海南省生态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监测网络构建与GEP核算等相关研究项目,参与了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修复等研究示范项目。

李意德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首个完成生态产品价值量化的国家公园。经测算,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GEP总价值高达2045.13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生态产品价值为4600万元。其中,物质产品包含林业产品、农业产品、畜牧业产品、生态能源等6项指标,价值为48.50亿元,占国家公园GEP总量的2.37%;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包含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固碳释氧、洪水调蓄和空气净化等9项指标,价值为1688.91亿元,占82.58%;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包含生态旅游、景观价值等4项指标,价值为307.72亿元,占15.05%。可见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以生态系统调节和文化服务的生态产品价值为主。

如何进一步在高生态产品价值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搭建好一座桥梁,使得生态产品的价值真正得以兑现?李意德认为,应深入研判现行的生态补偿机制,实行差异化补偿政策。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提供的生态产品价值不同,国家公园能够提供更高价值的生态产品,这可以体现在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和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政策中。同时,要根据国家公园自然生态资源禀赋特点,建立适宜的生态产品开发利用机制。

考虑大中型食肉动物“重引入”

金崑,中国林科院自然保护地研究所所长、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公园管理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专家组专家,长期从事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自然保护地及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研究。

金崑认为,我国国家公园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为野生动物种群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些物种数量增长明显,一些新纪录物种或多年未见的野生动物也相继出现,这是非常好的方面,应当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但缺少大中型食肉动物的国家公园,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可能造成野猪、鹿类、羚羊等物种局地密度过高,在国家公园内难以采取人工调控措施的情况下,由于食物、水、空间有限等产生拥挤效应,可能导致疫病传播风险增加等问题,将对整个种群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导致种群崩溃。另外,国家公园大中型食肉动物缺失,可能导致一些野生动物局地密度过高后外溢至人类生产生活区,造成人与野生动物冲突。

金崑建议,缺少大中型食肉动物的国家公园或国家公园候选区,应考虑“重引入”大中型食肉动物,有利于保证食物链的完整性,有利于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依靠大中型食肉动物控制野猪、鹿类、羚羊等野生动物的数量。重引入大中型食肉动物宜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自然恢复为主,就是继续保持国家公园内良好的生态条件、保护猎物资源等,吸引大中型食肉动物逐渐自然扩散过来;可以通过建设生态廊道加快大中型食肉动物的扩散。此外,如局地野猪、食草动物增长较快,也可以考虑人工重引入本土原生大中型食肉动物的方法,让野生动物受到天敌的自然控制。人工重引入大中型食肉动物,可以先通过试验,一步步来,不能一蹴而就,还要统筹考虑园区内原住居民及周边居民的安全问题。

生态修复的基准与参照系

苏建荣,中国林科院高原林业研究所所长。近年来,他以云南省普洱太阳河自然保护区为基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等多项研究,提出了以生态系统功能水平划分天然林重点保护恢复区等观点。

苏建荣认为,国家公园是生态系统保护的重点领域,主要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理论上,可将它作为受损或退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自然基线,也是生态修复目标的参照系和基准。

鉴于此,他建议加强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作为生态保护修复评价参照系的研究。

首先,要严格定义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尽快开展生态系统功能代表性指标的研究。国际上普遍认为生态系统功能以“生态系统”为中心定义,是支持和维护其完整性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机制,是生态系统的固有特性。生态系统服务代表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是特定个人或社会阶层根据特定利益定义的,并不具客观性。目前,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指标有150多个,急需研究提出简单、易行,且能指示生态系统功能水平的代表性指标,解决当前指标繁多、使用不便等问题。

其次,强化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目前,大量研究聚焦在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体制、机制和管理等方面,对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重视不够。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功能的现状及其在生态保护修复中的意义、作用等问题尚待澄清。因此,在生态系统功能指标研究的基础上,应及时开展国家公园及其对应退化或受损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研究,分析两者的关系,探索以国家公园及其生态系统功能为参照和基准的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价体系,把国家公园建设成为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的基准和参照系。

加强人工林精准生态修复

吴统贵,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副所长。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在国家公园人工林结构和功能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以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为主战场,分析了国家公园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生态功能,提出了人工林栖息地构建以及人工林碳汇提升等建议报告。

吴统贵说,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内杉类、松类、茶类等人工林的面积约为1.18万公顷,约占公园森林总面积的一半,多数人工林均为用材林直接更改为公益林,经过多年的保护,也凸显一些问题。一是人工林生态功能不高,亟须生态修复。二是人工林以幼龄林和中龄林为主,生态功能提升空间大。三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导致生态风险高,极易引发森林病虫害和火灾等生态风险。此外,人工林结构简单,难以为园区内重点保护对象提供良好的生境,存在栖息地和食物紧张的风险。

吴统贵说,应尽快启动人工林精准生态修复工程。一是尽快制定人工林生态修复规划。二是推动实施杉木人工林功能提升工程。三是继续强化长期科研平台的科技支撑。

吴统贵认为,通过人工林精准生态修复,园区内旗舰保护物种生境面积将得到有效扩展,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等主体生态功能将显著提高,森林火灾、病虫害等重大危害风险大幅度降低。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人工林精准生态修复工程可为其他国家公园人工林改造提供“钱江源样板”。

高寒湿地是天然的“储碳库”

康晓明,中国林科院湿地研究所研究员、湿地与气候变化学科组首席专家。他所在团队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对长期气候变化、极端干旱气候事件和人类活动跨尺度响应机制的研究工作,构建了中国湿地碳排放与清除核算方法体系及温室气体清单,定量评估了全球变化下中国湿地的碳汇功能。

康晓明说,青藏高原拥有首批设立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和普达措、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以及候选区若尔盖国家公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及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形成了面积广阔的沼泽、河流和湖泊等高寒湿地群。高寒湿地以其特有的高海拔特点,在涵养水源、储碳释氧、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生态功能,驱动着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被认为是重要的天然“储碳库”及气候变化的有效“缓冲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国家公园建设中的关键环节。然而,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使高寒湿地呈现出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高寒湿地碳源汇功能改变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给国家公园全域保护带来严峻挑战。

康晓明建议,应将高寒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纳入国家公园建设体系,加强高寒湿地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高寒湿地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生态功能。一是提高国家公园高寒湿地的科技支撑水平,加强高寒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全面提升高寒湿地的生态碳汇功能。二是建立国家公园高寒湿地资源管理系统,研发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国家公园高寒湿地预警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三是加强国家公园高寒湿地的环境教育,让民众深入了解高寒湿地的生态地位及其多功能性,展示更全、更美、更系统的中国国家公园。

关注湿地等脆弱生态系统

张曼胤,中国林科院湿地研究所首席专家,长期致力于湿地生态功能作用机理、湿地监测与评价、湿地生态规划和湿地恢复设计等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

张曼胤说,湿地是最为脆弱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多重影响而发生退化。因此,要特别关注国家公园中湿地等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和修复。

张曼胤以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区为例,强调了国家公园中湿地等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重要性。

张曼胤说,大九湖湿地是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区中一种较为特殊的生态系统类型,属于极为珍稀的亚高山泥炭藓沼泽类湿地。大九湖湿地作为汉江的源头以及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地,其生态意义也非常重要,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十分敏感。虽然开展了退耕还湿等多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但大九湖湿地仍然存在一些生态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如放牧干扰显著影响大九湖植物群落结构,旅游活动对游步道周边植物群落的影响十分明显,退耕还湿区域湿地恢复较为缓慢等。

对此,张曼胤对神农架大九湖湿地保护修复提出了4个建议。

一是编制大九湖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科学划定功能区,合理控制游客规模。二是开展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完善湿地预警机制。三是加强大九湖湿地植被的保护修复和外来生物管理,恢复大九湖泥炭藓沼泽、植被和水系生态系统,逐步有序清理有扩散风险的非乡土植物。四是探索自然教育,发展高端生态旅游活动和产品,在加强大九湖湿地保护的基础上,拓宽湿地合理利用渠道。(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阅读 1036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江西省林业科技培训中心 运营:江西林科网
京ICP备05067984号-13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