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qrc
 

富硒农业:提供人体不可或缺元素

媒体:科学网  作者:王丽琴
专业号:柘珉1 2017/2/9 15:06:02

近日,“生物纳米硒与绿色调控成果与应用示范研讨会”在纳米硒应用示范基地——顺义鑫泽园生态农庄召开。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农硒科富硒农业技术研究院首席技术顾问潘灿平详细讲解了生物纳米硒在作物上的应用及其效果。

他介绍说,以富含蛋白质的物料为主要原料,利用产淀粉酶、蛋白酶较高的芽孢杆菌,产脂肪酶较高的酵母菌,加上乳酸菌等益生菌,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过程,可将无机硒转化为纳米硒,并生产出富含各种活性生物酶、氨基酸、小肽、微量元素和有机质等营养元素的产品。

据潘灿平介绍,与无机硒比较,生物纳米硒突出优点是安全性高、活性强、在生物体内吸收转化效率高,是发展富硒农业的高新富硒技术。

富硒草莓供不应求

以北京顺义富硒草莓基地为例,与普通草莓相比,富硒草莓果形更端正,个大色红、口感香甜、肉质细嫩、抗氧化性强,保鲜时间比一般草莓多出近一倍。这也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富硒草莓的价格是普通草莓的2~5倍,采摘价格80元一公斤,仍然供不应求,自助采摘者络绎不绝。

硒元素是怎么加进草莓里去的?据工作人员介绍说,其实就是将有机硒添加到鸽子的食粮中,鸽粪发酵制造有机富硒肥料,再用来培育富硒草莓。据了解,园区还利用生态循环作用,将鸽粪、猪粪加入艾蒿、苦楝子等八种中草药及生物菌发酵和无害化处理过程中,制造有机肥,增加肥料中的矿物质及碳元素,净化并平衡土壤中的氮、磷、钾,还有助于消除土壤中的病虫害。

来自农业部、林业局、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大、地方合作社等单位20多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参观体验了纳米硒富硒草莓示范基地,品鉴了富硒草莓与一般草莓,一致对富硒草莓赞不绝口,对生物纳米硒示范成果表示高度认可。

生物纳米硒技术的应用

据研究表明,人类的40多种疾病,例如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脂、肝病、前列腺疾病、免疫力低下等都与缺少微量元素硒密切相关。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将硒列为每日必需的膳食营养素之一,要求每天补硒60~250微克。2003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明示“硒能降低患癌风险”,并且“可在人体内产生抗癌变作用”。

我国这些年越来越重视富硒农业的发展,农业部、科技部都有富硒农业研究相关的重点研究项目。中农硒科富硒农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朱珍华指出,目前生物纳米硒技术已经应用在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果树,如苹果、桃、梨、橙子;蔬菜,如西红柿、黄瓜;经济作物,如茶叶等农业种植示范应用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还应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究

富硒农业的发展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朱珍华分析,除了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生命的火种”“长寿元素”“心脏守护神”“抗癌元素之王”等美誉之外,我国是整体缺硒国家,我国72%的地区缺硒,人均硒摄入量不到30微克,大部分人硒摄入量不足,需要通过发展富硒农业满足人们对硒摄入量的需求。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中国硒资源研究之父谭见安曾指出,今后研究重点要侧重硒从环境到人体的过程、格局和影响,因地制宜制定标准,为科学补硒奠定基础。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也指出要发展富硒农业、推进全民补硒。

2017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开了头、有进展,但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理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说,“只有牢牢把握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为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好先锋、提供支撑,才能开辟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境界。”

朱珍华强调,发展富硒农产品,还应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究,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

阅读 473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江西省林业科技培训中心 运营:江西林科网
京ICP备05067984号-13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