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qrc
 

我国学者在肥胖致血管损伤的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媒体:科学网  作者:杨力明 朱元贵江虎军
专业号:柘珉1 2018/3/20 8:46:13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91539203,81730010)等资助下,北京大学医学部孔炜教授研究团队在肥胖致血管损伤的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A Novel Adipokine, FAM19A5, Inhibits Postinjury Neointima Formation Through 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 2”(新的脂肪因子FAM19A5通过S1PR2受体抑制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为题,于2018年2月16日在Circulation(《循环》)杂志上在线发表。北京大学医学部孔炜教授和王应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王迎宝、陈迪新和张焱为共同第一作者。论文链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453251。

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可以加重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等,但其中机制尚不明确。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也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可通过自分泌与旁分泌方式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参与或调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该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具有血管保护作用的脂肪因子FAM19A5,通过旁分泌或内分泌方式,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S1PR2,抑制血管损伤后的新生内膜形成。而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重要病理过程。肥胖时,FAM19A5生成减少,从而促进了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进一步增厚。

该研究筛选出一种新的分泌蛋白FAM19A5,并发现它是一种新的脂肪因子,利用人脂肪组织和肥胖动物模型证实其在肥胖时表达下降。通过建立脂肪组织特异性转基因小鼠及血管损伤模型,发现脂肪组织来源的FAM19A5显著抑制抑制血管损伤后的新生内膜形成。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放射性配受体结合实验、钙流和受体内化等一系列工作,筛选并证明了G蛋白偶联受体S1PR2为FAM19A5在血管平滑肌上的受体;脂肪因子FAM19A5可以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上S1PR2下游的G12/13-RhoA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后续血管损伤后的新生内膜形成。该研究揭示了介导脂肪—血管对话的重要调节物质,为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阅读 289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江西省林业科技培训中心 运营:江西林科网
京ICP备05067984号-13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