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qrc
 

研究揭示大气颗粒物形成新机制

媒体:中国科学报  作者:黄辛
专业号:柘珉1 2018/7/24 15:39:30

本报讯(记者黄辛)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琳团队首次发现并证实了我国典型城市——上海的大气中硫酸—二甲胺—水三元成核现象,从而揭示了大气新粒子形成的化学机制,为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该成果于7月20日发表于《科学》杂志。

2014年3月~2016年2月,王琳团队在上海开展了长达两年的连续大气观测。王琳介绍说,他们和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合作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对收集的海量数据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在上海的大气新粒子的形成过程中,一个气体硫酸分子和一个二甲胺分子随机碰撞,通过氢键形成稳定的分子簇。随后,分子簇通过与其他硫酸分子、二甲胺分子或其他硫酸—二甲胺团簇的碰撞继续生长。达到一定尺寸后,其他物种(例如极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开始加入这个过程,并最终形成大气新粒子。

对于该发现,王琳给出了一个比喻:“这相当于我们从133倍于地球人口数的气体分子中找出了最关键的两个,一个是硫酸分子,另一个是二甲胺分子。它们碰到一起,就可能发生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

王琳表示,在中国典型的城市环境中,除了加强对污染物一次排放的监测和管理,对污染物的二次形成也应予以同样程度的重视。得益于此项研究提出的化学机制,参与大气新粒子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化学物种将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控制,从而有望有效降低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减轻我国的大气颗粒物污染。同时,将这一机制运用于全球气候模式中,能更好地模拟全球大气颗粒物乃至云凝结核的数目,帮助理解气候变化趋势。

《中国科学报》 (2018-07-23 第1版 要闻)

阅读 358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江西省林业科技培训中心 运营:江西林科网
京ICP备05067984号-13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