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qrc
 

“鄱阳湖防火”再次敲响生态警钟

媒体:中国林业新闻网  作者:内详
专业号:朱峰 2016/2/16 16:15:50
不久前,新华社记者到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区采访时发现,进入枯水期的鄱阳湖,碧水连天的景观已不复存在,一些湖底已经裸露,长满青草,牛群在低头吃草,宛如塞外风光,当地领导告诉记者,“这几年冬天的草长得太高太密,鄱阳湖还要防火!” 2016年2月2日是第20个世界湿地日,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最齐全和多样化、数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湿地面积5360.26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总面积的7%,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包括青海湖的鸟岛、湖南洞庭湖、黑龙江兴凯湖等30多处湿地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 然而,近年来因经济建设或人为破坏等,我国湿地生态出现退化,湿地面积在缩减,许多湿地面临着水污染的威胁。统计显示,截至上世纪末,我国有50%的滨海滩涂以及近千余个天然湖泊消失,七大水系中的63.1%的河段水质污染严重,失去了饮用水功能。1992年中国加入世界《湿地公约》后,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工作,修复湿地生态,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总体看,湿地保护不容乐观。 昔日烟波浩渺,碧水连天的鄱阳湖竟然缺水,冬季要防火?这似乎是个笑话,但这一“奇特”现象及活生生的事实佐证着我国湿地生态的退化与恶化。 湿地有着“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之美誉,是世界上气候多样性、环境多样性、植物多样性、野生动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驾齐驱”合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经济价值巨大。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发布的研究数据表明,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湿地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湿地生态越健康、越丰富,越说明人类与湿地的和谐相处,以及两者关系的良性循环。笔者以为,在湿地生态链中,存在着五大要素互为关系、互为作用,即人、水、地、植物、野生动物,其中人是决定性因素,人类充分地尊重和爱护湿地生态的自然规律,湿地就能源源不断地馈赠人类财富,为人类造福。水是湿地的“血液”,失去了水的补充,湿地生态就断了生命之源,湿地就会干枯和荒漠化,植物就会枯死,湿地调节气候、涵养水土的功能就丧失殆尽。土地是湿地存在的根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湿地被吞食、被侵占,湿地生态就失去了根基,不复存在。植物是湿地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阻击风沙的屏障,是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的“清道夫”,有了丰富多彩的植物,湿地才郁郁葱葱、绿色长青。野生鸟儿是湿地的“孩子”,它让湿地充满着生机、活力。 近年来,湿地生态警钟频频敲响,主要是人为原因,建设与经济发展与湿地争土地,如在湿地公园或湿地生态保护区开发房地产、开发旅游项目、建工业园等,导致湿地严重萎缩。再就是水环境的恶化,如水资源的滥用、湿地补水量减少、水污染等对湿地生态的破坏。如上世纪50年代,八百里洞庭湖每年由长江流入的水量达到1331.6亿立方米,如今减少到500.2亿立方米,年补水量锐减63%,致使洞庭湖水面面积萎缩335平方公里,鸟类活动面积减少了2/3。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湿地是给我们的家园带来清新空气,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更舒适的“空调”。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好湿地。保护湿地的理念就是要充分尊重湿地生态的自然规律,科学方法就是要处理好湿地生态链中的五大要素,实现人与湿地的和谐相处,千万别干与自然规律及科学发展背道而驰、为了眼前利益而破坏“地球之肾”的蠢事。 (作者: 尹卫国) (编辑: 杨玉兰)
阅读 220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江西省林业科技培训中心 运营:江西林科网
京ICP备05067984号-13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