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qrc
 
首页 > 工作研究 > 技能技巧 >

黄脊竹蝗的发生与防治

媒体:江西林业科技  作者:温小遂
专业号:江西林业科技网 2012/2/3 13:19:47

 

 1.前言

毛竹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树种。江西省是我国竹业大省, 竹林面积达66。7hm2, 竹业年产

值达30 多亿元, 是广大农村经济的重要来源。竹蝗是我国毛竹林的重要害虫, 也是江西省毛竹林的历史性害虫, 在竹产区常常暴发成灾, 严重的竹叶被啃食殆尽, 状似火烧, 导致竹林衰败,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黄脊竹蝗的主要形态识别

成虫:雌虫体长3140mm,雄虫体长2935mm,身体主要为绿色。额顶突出如三角形。由额顶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显著的黄色纵纹,愈向后愈大。

卵:长椭圆形,稍弯曲,一端稍尖,长68mm。赭黄色,有蜂巢状网纹。

跳蝻:黄脊竹蝗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其世代仅有卵、若虫和成虫3个发育阶段,因其若虫主要靠跳跃方式活动,称跳蝻。

1龄跳蝻: 初孵化时为浅黄色,约经4小时后即变为黄、绿、黑、褐相间的杂色。体长9.810.9mm。前胸背板后缘不向后突出,几乎呈一直线。翅芽不明显。

2龄跳蝻: 体色较1龄为黄,尤以胸部背板及腹部背板中线色最黄。体长11 mm15mm。前胸背板后缘仍不向后突出。前后翅芽向后突出较为明显。

3龄跳蝻: 体色大部分黑。头、胸、腹背面中央黄色线更为鲜艳。体长14.918mm。前胸背板后缘略向体后延伸,将中胸一部分盖住。翅芽显而易见,前翅芽呈狭长片状,后翅芽呈三角形片状。

4龄跳蝻:体色与3龄相同,体长2024mm。前胸背板后缘显著地向后延伸,将后胸一部分盖住。前后翅芽翻折于背面,前翅芽位于后翅芽之内,后翅芽几乎伸至腹部第一节末端。

5龄跳蝻:体色与4龄相同。体长20.830mm。前胸背板后缘极度地向后延伸,将后胸大部分盖住。翅芽较4龄时更大。将羽化时,身体变为翠绿色。

 

3. 黄脊竹蝗主要生物学

黄脊竹蝗1年发生1,以卵于土中越冬。5月初至6月底孵化。1-2龄跳蝻多集中取食小竹及禾本科杂草,跳蝻孵出10d以后,处于1龄末或2龄初开始上竹, 3龄以后开始全部上大竹,上大竹后起初集中梢端取食,3龄后逐渐分散。当集中取食竹梢时,竹梢呈现枯黄色跳蝻经5次蜕皮为成虫。跳蝻和成虫既有群集与迁移习性,又具有嗜好咸味和人尿的习性。7月初成虫羽化,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取食后20天左右交尾产卵。

 

4. 黄脊竹蝗的虫情调查

目的是查清黄脊竹蝗的虫态、虫口密度、发生面积。每年进行3次,重点是开展卵期、上竹前跳蝻和成虫扩散情况的调查。

4.1、卵期调查

调查时间在当年9月至次年3月间,最佳时间在当年911月。一般发生年份只需在成虫发生区内开展产卵地调查,在发生严重的年份,成虫被迫远距离迁飞产卵,应作大面积调查。

黄脊竹蝗多产卵于竹林受害程度轻微、杂草稀疏、土质松紧适度、向阳山坡的山腰、山脚和路边。

产卵地的确定:一是地上或附近有成虫迁飞、落脚、交尾;二是产卵后,地面或附近林地可见成虫尸体、头壳或腿节;三是产卵地立竹的下层枝盘或地面小竹竹叶被害明显,地面杂草被害严重,并大部分土内常有红头芫菁幼虫活动,土表上有鸟啄卵块留下的孔洞和扒动枯枝落叶的痕迹。

4.2 、跳蝻调查

根据下列症状,经过踏查或从对面山坡目测,确定跳蝻发生区。一是立竹顶梢的叶片被危害、林冠上层呈枯黄色、与周围健康竹林的绿色差异明显;二是地面杂草、灌木叶片上有大量跳蝻粪便或幼龄跳蝻。

确定跳蝻发生区后,采用摇动竹杆的方法,记录每株竹子上惊落的跳蝻数量,掌握跳蝻发生区的虫口密度

4、3、成虫迁飞调查  

在成虫迁飞期,对跳蝻发生区及其周围竹林进行观察,掌握成虫的分布范围和面积和危害程度。

 

5.黄脊竹蝗的防治

5.1防治原则与要求

黄脊竹蝗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以无公害防治为目标,创造适合竹林生长而不适合黄脊竹蝗种群发生和危害的环境。当虫口密度接近或达到防治指标时,应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在时间上,宜除早、治小。准确预测孵化期,查清1龄跳蝻虫源地,及时除治。

在药物的选用上,宜选取高效、低毒、环保的药剂,不同类别的药剂交替使用,尽可能降低黄脊竹蝗的抗药性。

在具体措施上,可采用灭幼脲3号、森防丹III号等药剂把黄脊竹蝗控制在产卵地周围;及时查漏补缺,一旦有迁入的黄脊竹蝗,在局部高密度虫口林分发生区,可采用烟雾载药等方法进行防治,持续控制黄脊竹蝗的发生和危害。

防治指标当林间卵密度为6粒/m2,3~5龄跳蝻及成虫密度为1.2头/m2 (=10头/株) 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5.3防治技术

5.3.1卵的防治

在次年3月底卵未孵化前,结合竹林垦土抚育或挖冬笋等,挖出卵块集中处理。

在竹蝗发生区的竹林边缘或林中空地种植泡桐和桤木引诱红头芫菁捕食竹蝗卵块泡桐和桤木栽植以20株左右的小块状最好。

5.3.2 跳蝻的防治

5.3.2.1应用灭幼脲3号、森防丹III号防治

掌握在1龄跳蝻期进行防治。

用药量:

25%灭幼脲3号胶悬剂,有效成分75100ml/hm2,加清水稀释至1575kg

25%灭幼脲3号粉剂,有效成分75100g/hm2,加入填充剂(如滑石粉等)15 kg/hm2,混合均匀。

16%灭幼脲3号增效型粉剂,有效成分5075g/hm2,配药方法同25%灭幼脲3号粉剂。

1%森防丹III号按100ml/亩、2%森防丹III号按60-80ml/亩用量喷雾。

施药方法:

采用机动喷雾或喷粉作业。喷药时,要掌握天气变化情况,按顺风方向喷药,选择有利的地形方位,应将药液()向上喷施到顶梢(因跳蝻孵化后很快就能上竹到顶梢取食嫩叶) 发生林区的地面草丛。喷粉应在叶面露水未干的早上或雨后进行,尽量避免雨天作业,防止药物被雨水冲刷流失。

5.3.2.2其它化学防治

使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乳剂)的用药量为有效成分7.515.0g/hm2,使用锐劲特乳剂的用药量为有效成分1g/hm2的剂量,加清水稀释至1575kg喷雾。

如果发生面积集中成片在500hm2以上,可采用飞机喷洒1%锐劲特乳剂,用药量为有效成分1.5g/hm2。作业时,要求飞行高度不高于林冠50 m。喷雾时相对湿度在60%以上,最大风速不超过5m/s,最适喷药气温在2430℃,当气温超过35时,或雨天时应暂停作业。

对于上竹危害的跳蝻,可用1%阿维菌素油剂,用药量为300450ml/hm2,与柴油按1:1520的比例配制成油烟剂,借助烟雾机施放。

 

5.3.3成虫(跳蝻) 的防治

5.3.3.1 人工诱杀

在尿液中添加杀虫剂(如尿液:杀虫双=19:1),或利用碳酸氢铵溶液为引诱剂, 将有效成份为18% 杀虫双水剂加入10- 20 倍浓度15% - 20% 碳铵溶液中,装入竹槽或浸润稻草,将其布设于林间,诱杀跳蝻和成虫。

5.3.3.2 烟剂毒杀

采用5 %溴氰菊酯 柴油 80 %敌敌畏按1501 比例配制成油烟剂毒杀成虫

 

阅读 4122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江西省林业科技培训中心 运营:江西林科网
京ICP备05067984号-13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