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qrc
 

库布其治沙模式为全球提供了典范

媒体:中国林业新闻网  作者:内详
专业号:朱峰 2016/1/29 10:41:49
近日,美国《世界日报》载文介绍中国库布其通过实施“治沙、生态、经济、民生”系统工程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功案例,盛赞中国成为全球治理沙漠的典范。 西方许多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一向持有偏见,此次美国媒体对库布其治沙给予了高度赞誉,足以说明中国治理沙漠的实践与成功经验,得到全世界及联合国的普遍认可与充分肯定。 2015年11月30日,世界瞩目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拉开帷幕。在大会边会上,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发布《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和成果报告》,为巴黎气候大会献上了一份生态环境“厚礼”,被与会各国及联合国多个国际组织所分享。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之一。亿利资源集团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挺进库布其治沙,改善沙漠生态,发展沙漠产业,经过近30年的治理,共修复绿化沙漠1.27万平方公里,占整个沙漠面积的68.3%,其中绿色面积达6000余平方公里,创造了4600多亿元人民币的生态财富,为当地100多万人次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中生态减贫超过10万人。亿利集团在治沙实践中,探索出沙漠治理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荒漠化土地恢复等有机结合的成功模式。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长莫妮克�巴尔比认为,“库布其模式”为人类重新认识、利用沙漠,为沙漠的生态化治理,将全球更多的沙漠变绿洲,提供了杰出示范。 荒漠化是人类的“公敌”,威胁着人类生存,成为地球生态的“头号杀手”。数据显示,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25%,目前每年仍在以6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10亿左右的人口受到直接威胁,在世界许多地方,沙进人退、荒漠化吞噬人类家园的悲剧还在不停地上演。中国同样是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沙漠总面积约32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3左右,其中沙化土地达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近4亿国民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或威胁。 可见,无论就全球还是中国而言,治理荒漠化都迫在眉睫,时不我待。治沙不仅仅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其“溢出”与“发散”效应表现在诸多方面,笔者认为主要有4种效应及效益。 一是生态效应。环境专家通过模拟试验证实,沙漠释放的热量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祸首之一,通过植树造林,让沙漠变绿洲,对遏制气候变暖具有重大作用。二是土地效应。沙漠侵吞大量土地,通过科学治沙、综合治沙,实现荒漠化土地恢复,让沙漠变桑田、变沃土,能有力促进人类、地球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绿色经济效益。库布其治沙经验及所取得的4000多亿生态效益足以说明,沙漠既是灾害,也是财富,持之以恒地改善沙漠生态环境,沙漠经济就能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效益,为人类造福。四是促进就业及脱贫致富效应。亿利资源集团通过发展沙漠经济,为当地百余万人减贫及提供就业岗位,说明沙漠产业大有可为。生态专家认为,沙漠经济给人类的财富反馈是多方面的,如种植果树、沙漠旅游、种植中药材等,譬如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沙漠种植一种甘草植物,既有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及修复生态的明显作用,还有药物功能,形成了以“甘草良咽”为优势品牌的复方甘草片、甘草合剂等一批甘草药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销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等,促进了当地农民致富。 当然,沙漠治理并非易事,库布其治沙的成功实践,既体现了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也展现了治沙、恢复生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一体的“中国特色”,让人类看到了沙漠变绿洲的可能与希望。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年全球要实现土地沙漠化零增长,可见任务艰巨。我们首先要将“库布其模式”广泛运用于国内沙漠治理,放大“库布其效应”,加快发展沙漠经济,同时要向世界输出“库布其经验”,为“地球人”造福。 (作者: 尹卫国) (编辑: 刘霞)
阅读 309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江西省林业科技培训中心 运营:江西林科网
京ICP备05067984号-13
基于E-file技术构建